读书 | 在诗歌中进行自我审视和救赎 ——赵晓梦诗集《十年灯》“短歌”窥探
《十年灯》
赵晓梦著
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
赵晓梦的诗集《十年灯》,其内容丰富厚重,形式别出心裁,是诗人对自己十年诗歌生涯的一次集中检阅。尤其是“长调”和“组章”两辑,气势宏大、各成体系,充分展示了诗人饱满的诗歌***、完备的诗歌素养和良好的诗歌水平。然而,诗人根本上是个性的,恰是诗集最后的一辑“短歌”,让我看见了诗人最真实的内心,看见了诗人十年的挣扎和奋进,看见了诗人在诗歌中不断的自我审视和救赎。
被情感裹挟的诗人往往表现出一种极端的情绪,然而,极端主义者并非就是最优秀的诗人。诗人过于泛滥的情感,除了可以排解自我,往往解决不了任何问题。很多时候,诗人敏感的神经,更需要智慧的思维,这是一种善于自我审视的品质,也是一种在情感困境中的自我救赎。对于一个“逐梦他乡的人”来说,要实现人生的抱负,必然少不了超乎寻常的磨砺。一种复杂的情绪萦绕心间,即便是看见天天都要走过的《楼梯》,也让诗人联系到了自己的人生,发出或是勉励抑或是自谦的惆怅。诗人具备了这种自我审视的品质和自我救赎的能力,所以在面对“一个季度走过的八千里路云和月”的皮鞋时,也可以“让他时刻保持重新出门的状态,”毕竟,诗人自己最清楚:“鞋子合不合脚只有自己知道。”
诗人善于运用意象的重叠与升华,把情感武装到一个更加饱满和深沉的表达极限,这是诗人赵晓梦诗歌的一个显著特点。诗人往往习惯在一首小诗中,发散于超乎诗歌主题本身的联想,并进行虚与实、大与小、问与答等多重命题的灵活转换,在娴熟的诗歌技巧中,释放出自己丰沛而细腻的深情。原来喜欢“慢”的诗人,却不得不被迫卷入“森林的朋友圈”,在多重意象构建的《密林》中,诗人看清了当下两种选择的困惑与矛盾。诗人善于思考,可这种思考,也让诗人在多少个夜晚,眼睁睁地看着“睡眠打着手势,无人知晓的黎明,正朝着闹钟攥紧的脉搏倾斜。”所以诗人的睡眠才不得不依赖《眼罩》。诗人的思索是有结论的:“一个可以和自己说话的人,自然清楚死亡不会仓促降临。(《竹林》)”
诗歌毕竟还是语言的艺术,赵晓梦有极其敏锐的诗歌语感。恰到好处的意象运用,更是把一些碎片化的感悟,精雕细琢成了一道精致的“佳肴”,令人感官愉悦。一杯极其平常的《下午茶》,就是这样的佳作。诗歌《下午茶》中,有虚实视角的转换,有“褪去一身骄傲的太阳像条哈巴狗”这样的妙语,有思索过后的自我审视和救赎:“既然生命被系于一根绷紧的弦上,何不在夜晚的练习琴声响起前,一个人守着一杯茶,不惊动别人也不惊动自己。”
如果说诗集的“长调”“组章”两辑,是主题性很强的系统写作,那么“短歌”,正是诗人对生活的深情告白。诗歌《晚安》中,诗人由眼见的寻常所见事物,写到“祈祷浸在泪水中的陌生人,能正视自己手背上的伤口”的天地苍生,再经过一番失眠后的痛苦思考后,尽管“夜晚堵住了所有通道和出口”,诗人还是找到了自己心灵的出口,还给世界以温情,并十分庆幸地“互道晚安。”诗歌《台历》,以独特的视角,表达了诗人面对时间的无奈。诗歌《鸟鸣涧》,写透了多少人的诱惑与抵抗、冷静与思索。诗歌《伤口》,道出了平凡人的妥协和诗人内心的倔强。诗歌《碎纸机》,以高超的拟人手法,把自我反思推向极致。
诗歌意象的重叠与升华,是情深时决堤般的忘我歌唱,这是很危险的事,因为,过于意象化的诗歌,往往容易迷失主题,把握不当,也会让读者迷失。诗人赵晓梦勇敢而成功地尝试了这种写作,并在这种优美而抽象的诗歌中,完成了自我的审视和救赎,正如这本诗集的名字《十年灯》一样,诗人以诗为“灯”,这盏“灯”,不仅照见了诗人十年艰辛奋进的来路,同时,也将照见诗人正在迎接的未知而充满期许的前路。
赵晓梦,诗人,高级编辑,中国作协会员。作品获中国新闻奖、中国长诗奖、十月诗歌奖、四川文学奖等。
徐良,笔名亲勤、农夫。著有《俗定》《若水诗话》《若水神话》等诗集、评论集多部。
作者:徐良
编辑:蒋楚婷
责任编辑:朱自奋
读书可以缓解内心的孤独吗?
??01
我们读书,然后就不孤独。第一次看到这句话是在《岛上书店》这本书里,时隔良久依旧记忆犹新。每当有读者问可不可以推荐一本书的时候,我第一反应就是美国作家加·泽文的这本《岛上书店》。
读书到底有多重要?男主在书中说,“一个地方如果没有了书店,那就不再是一个地方了。” 他爱书如命,哪怕一生清贫,也甘愿守着书店,了却一生。每个人都是一座孤岛,但是读书的时候,心便上岸了。因为一本书就是一个世界,而且书里的世界是我们在现实生活中,双脚所无法涉足的距离。是我们的生命所能到达的长度和宽度,这个世界深谙在我们内心深处,内心有多大,世界也就有多大。
?
02
《岛上书店》的男主在去世前写了一封信,他说:“我全心全意爱着小岛书店,我不相信上帝,我没有宗教信仰,但这家书店对我来说,就是这辈子最接近教堂的地方”。这本书看似讲的是一个人和一个书店的故事,但实际上折射出了整个人类的阅读、生活和爱。男主为了守护书店,一生清贫,历经各种坎坷,但依旧坚持他自己的信仰。
他对于书店的执念,就是这本书的作者对于全人类阅读观念的折射和最终的坚守。我们当今所生活的社会,发展越来越快,越来越少的人愿意停下来,但是总要有人坚守着这一方净土,犹如守着一池清泉,总有一天,我们会褪去所有世俗的沧桑,将灵魂轻轻的荡漾。书店是一汪清泉,而每一本书都是一颗晶莹剔透的水珠。它不仅可以荡涤我们饱经风尘的灵魂,更能将我们带入一个双脚无法涉足的世界。
03
谷岳老师在《我的拉美摩托车日记》这本书里,曾提到过这样一个故事:一个名叫日基利洛的村庄,位于一个狭窄的太平洋上,四面都是海峡。由于人类的破坏和全球变暖,导致人烟越来越稀少。1992年时,发生了一次海啸,整个村庄险些毁于一旦。可是你知道吗,就是在这样食不果腹、衣不蔽体的恶劣的环境里,竟然有一座用砖头建的房子。里面零零碎碎的放着几本书,供孩子们阅读。
村长说:“只有读书,孩子们才有更广阔的未来,目光所及之地才不会只是眼前的海峡。这世界很大,眼睛和双脚都丈量不了,只有思想可以。所以,必须要读书。”一度被这个故事深深感动,一个有读书意识的地方,一群将读书放在至高位置上的人,无论物质有多贫乏,思想上都始终富裕,内心都始终充实。
热爱读书的人必然是热爱生活的,热爱生活的人永远都不会被世间所辜负。近年来,该村落的游客越来越多,也越来越多的人被他们所动容,于是有人出资修建了书店,甚至开办了学校,生活也越来越好。但是这只是一个开始,因为读书而被感染的故事,在这个世界上正在轮番上演。读书不只是一个好习惯,更是一种高贵的追求。
人生在世,无非读书、见人、历事、行路。而我们之所以如此用力的生活,就是为了走在更好的道路上,遇见更好的人以及更好的自己。读书可能不会直接带给你富庶的生活,但是一定能给你一个富庶的生命,而富庶的生命,是无价的。
04
曾经不止一次的想过,在闹市的一个拐角处,开一家小小的书店,从此晨钟暮鼓,安之若素,与书本一起沉溺在一个个海洋里,不知疲倦,也不在意是否上岸。但是当今的社会发展那么快,每个人都像一台忙碌的机器一般,日复一日的奔波,怎么都停不下来。而书店,就像是这嘈杂世界里的一方净土,我们那么渴望褪去满身世俗的沧桑,将灵魂轻轻荡漾。那么就去阅读吧,在某个阳光温暖的午后,在某个落日余晖尚未散尽的黄昏。冲刷自己饱经风霜的灵魂,一头扎进一本书里,试着接纳和包容。接纳不完美但是初心纯净的自己,包容看不惯不喜欢但本质上却如雪纯净的世界。无人为孤岛,一书一世界。愿你不孤单,愿你因读书而上岸。
人美又有才的情感作者,公众号:仲念念
??
读书的好处200字
读书的好处:读书可以使人更充实、丰富,使思想训练,境界提升,改变气质,对人的言行举止,处世方式都有益处。读书也可以开阔视野,书本中的知识可谓是包罗万象,通过读书,可以拓宽视野。
读书是通往梦想的一个途径,读一本好书,让我们得以明净如水,开阔视野,丰富阅历,益于人生。
人一生就是一条路,在这条路上的跋涉痕迹成为我们每个人一生的轨迹,此路不可能走第二次,而在人生的道路上,我们所见的风景是有限的。书籍就是望远镜,书籍就是一盏明灯,让我们看得更远、更清晰。
相关故事:
1、施洋搓脚夜读:
二·七大***著名的工人领袖施洋,幼年家道贫寒,买不起灯油。村里有一座叫隆兴观的古庙,庙里点有一盏长明灯,他就在古庙里读书。冬季寒冷,脚冻得难受。
起初他不时地站起来跺脚,后来觉得这样浪费时间,便削了一根圆滑的木棍,放在脚底下,一边读书一边来回用脚搓木棍,搓暖了脚,他又能安心读书了。
2、鲁迅卖奖章:
鲁迅在南京江南水师学堂读书时,因为考试成绩优异,学校奖给他一枚金质奖章。他没有佩戴此奖章,来作为炫耀自己的凭证,而是拿到鼓楼大街把它卖了,买回几本心爱的书和一串红辣椒。
每当读书读到夜深人静、天寒体困时,他就摘下一只辣椒,分成几片,放在嘴里咀嚼,一直咀嚼得额头冒汗,眼里流泪,嘴里“唏唏”时,又捧起书攻读。